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41.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柱灯  方修琦  苏筠 《地理科学》2015,35(9):1156-1163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842.
具有空间信息的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气候与生态效应的基础数据。本文在潜在植被数据和现代遥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遴选并量化了影响我国土地宜垦性的主导因子,评估了省域尺度上土地的宜垦性;构建了以土地宜垦性为权重的历史森林覆被网格化重建模型(网格大小为10 km×10km);重建了我国东北三省1780 年和1940 年网格化的森林覆被。结果表明:基于省域森林面积数据,该方法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与2000 年遥感有林地空间数据对比分析显示,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绝对误差的单样本t 检验相伴概率(双尾)为0.1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重建结果准确性评估也表明:1780 年重建结果在县域尺度上的相对误差在-30%~30%之间的县级政区有99个,占县级政区总数(不含无值区)的74.44%,总体误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43.
物候学方法在历史气候变化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认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百年等典型时段的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物候学方法重建结果与其他代用资料重建结果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未来研究可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整编与利用、重建方法的准确性评估与改进以及不同重建结果比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44.
Here we assessed the performances of IAP/LASG climate system model FGOALS-g2 and FGOAS-s2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Walker circulation(WC). Both models reasonably reproduce the climatolog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WC.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of WC simulated by two versions of FGOALS model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WC changes. Observed Indo-Pacific sea level pressure(SLP) reveals a reduction of WC during 1900–2004 and 1950–2004, and an enhancement of WC during 1982–2004. During the three different time spans, the WC in FGOALS-g2 shows a weakening trend. In FGOALS-s2, tropical Pacif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how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ver the past century, but the WC strengthens during 1950–2004 and 1982–2004. The simulated bias of the WC change may be related to the phase of the multi-decadal mode in coupled models, which is not in sync with that in the observations. The change of WC is explained by the hydrological cycle constraints that precipitation must be balanced with the moisture transporting from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o the free troposphere. In FGOALS-g2, the increasing amplitude of the relative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P/P) is smaller(larger) than the relative variability of moisture(?q/q)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eastern) Pacific over the three time spans, and thus leads to a weakened WC. In FGOALS-s2, the convective mass exchange fluxes increase(decrease)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eastern) Pacific over the past 53 a(1950–2004) and the last 23 a(1982– 2004), and thus leads to a strengthened WC. The distribu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trends dominate the change of WC. Over the past 55 a and 23 a, tropical Pacific SST shows an El Ni?o-like(a La Ni?a-like) trend pattern in FGOALS-g2(FGOALS-s2), which drives the weakening(strengthening) of WC. Therefore, a successful simulation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SST change pattern is necessary for a reasonable simulation of WC change in climate system models. This idea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the diagnosis of histor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riven AGCM-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845.
基于空间查询的历史数据回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时态GIS中对历史数据回溯的需求,在分析总结常用的几种实现方法之后,提出了基于空间查询的历史回溯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在时空GIS开发中的历史数据回溯方面有较好的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846.
阪神大震后,日本地震学界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历史地震信息资源,应用地震科学研究成果和最新科学技术与方法,在地震强震动、地震烈度、地震震级和区域构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防灾等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地震学界开发历史地震信息资源的一些思路、做法和成果。  相似文献   
847.
陕西地区关于历史灾害的文献记录相当丰富,利用它们比较完整的统计了陕西过去450a(1501~1950A.D.)的虫、旱灾年记录。通过分析比较,选取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LUD)对陕西过去450a气候干湿变化做了重建:阶段I:1501~1550A.D..气候偏干;阶段Ⅱ:1551~1630A.D..气候偏湿;阶段Ⅲ:1631~1710A.D.,气候偏干;阶段Ⅳ:1711~1800A.D.,气候偏湿;阶段Ⅴ:1801~1950A.D..气候偏干。此外,在阶段Ⅴ还有一次明显的短气候震动,即出现1825~1840A.D.的气候偏湿时段,这可能与此前印尼火山爆发有关。重建结果与陕西区内外的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的良好对比表明:(10a尺度上的)历史虫旱灾异年频数是研究陕西历史气候干湿变化的一种合理可靠、客观有效的气候重建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848.
清代《畏斋日记》中天气气候信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众多重建古气候的方法中,历史文献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而其中古代日记和私人笔记里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气候信息需要更深一步地发掘和研究。本文从18世纪初江西婺源地区的一本古代日记--《畏斋日记》中提取了分辨率到日的晴雨记录、物候记录和其他有关的气候记录,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1700年至1703年江西婺源地区的天气气候概况,发现该时段气候的两个明显特点,降水较现代偏少,干旱程度可能超过现代最干旱的年份;而冬季气温相对高,有明显的暖冬现象。  相似文献   
849.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处理软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EOWAY软件是国家863项目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IS优秀软件之一,在行业应用中占有主导地位。GEOWAY软件致力于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处理和共享利用,为基础数据生产、历史数据加工和专业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软件。此文介绍了有关GEOWAY软件相关空间数据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850.
为了合理地设计熊家冢古墓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需要对其主冢和陪冢的位置和墓室埋深等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电阻率层析成像具有无损性的优点,利用该技术对熊家冢古墓的主冢和陪冢进行了试验性探测。在探测中,分别布设了展布南北和东西的2条测线来控制主冢和陪冢。根据反演后的电阻率图像,估算了主冢和陪冢的位置和尺寸,为古墓的后续考古挖掘工作设计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